“牙疼不是病,疼起来要人命”——这句老话简直是根管治疗患者的真实写照。不少人一听到“根管治疗”四个字就头皮发麻,但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懂:比起疼痛,更让人纠结的是“到底要跑几次医院?三次治疗哪次更要命?”今天咱们就用更接地气的方式,把这事儿掰开揉碎说清楚。
一、根管治疗为啥得跑3次?
根管治疗就像给牙齿做一场“精密手术”,需要分三步走。为啥不能一次搞定?因为牙齿内部结构复杂,每一步都得给细菌“下死亡通知书”,还得给组织修复留时间。
头一次:开髓拔髓
操作内容:医生先打麻药,在牙齿上钻个小洞,用细针把发炎的牙髓(牙神经)连根拔除。
为啥疼?
麻药盲区:牙髓神经藏在牙齿更深处,麻药可能渗透不全,拔髓时像在“活体掏芯”。
炎症刺激:如果牙髓已经部分坏死,残留的活神经遇到器械刺激会疯狂“尖叫”。
患者实感:麻药退后,牙齿像被电钻钻过,连带半边脸都酸胀,但一般2-3天会缓解。
第二次:根管预备+消毒(钝痛持续)
操作内容:用细锉清理根管壁的细菌和坏死组织,再封入降低炎症药棉。
为啥疼?
机械刺激:根管锉在牙根里来回刮擦,敏感患者会感觉“牙根发酸”。
药物反应:氢氧化钙等消毒剂可能引发轻微胀痛,类似牙龈发炎。
患者实感:胀痛持续1-2天,但比头一次轻得多,部分人甚至没感觉。
第三次:根管充填+补牙(基本不痛)
操作内容:用牙胶尖+封闭剂填满根管,然后补牙或做牙冠。
为啥不疼?
牙髓神经已被干净清除,充填材料类似“橡皮泥”,对组织无刺激。
患者实感:全程不痛,补牙后可能感觉牙齿“发木”,但很快消失。
二、三次治疗为啥疼痛值不同?
用一句话总结:头一次是“活体手术”,第二次是“刮骨疗毒”,第三次是“填坑盖房”。
头一次疼,因为牙髓还活着:牙髓神经是牙齿的“痛觉开关”,活神经被拔除时,疼痛感堪比“电击”。
第二次疼,因为细菌在反抗:根管内残留的细菌被药物刺激后,会释放***引发炎症,类似“伤口撒盐”。
第三次不疼,因为神经已阵亡:牙髓都没了,再怎么折腾也“无感”。
三、哪些情况会多跑几次医院?
别以为三次就能结束战斗!以下情况可能让你多跑几趟:
后牙根管复杂:后牙根管细如发丝,还可能弯曲、钙化,医生得反复拍片、换器械,次数可能翻倍。
炎症重度:如果根尖周已经化脓,需多次换药才能控制感染,类似“伤口反复清创”。
牙齿劈裂:治疗过程中牙齿意外裂开,需先做牙冠延长术或拔牙,治疗周期延长。
医生技术差异:经验不足的医生可能因根管遗漏、充填不密实导致失败,需返工。
四、患者真实体验:三次治疗全记录
@小林:头一次疼到飙泪,第二次轻微胀痛,第三次补完牙直接炫了根冰棍。
@王姐:后牙治疗,前后去了5次,医生说是“根管变异”,然后戴了牙冠才安心。
@程序员老张:头一次麻药没打够,医生一边操作一边问“能忍吗”,现在听到“根管”俩字还腿软。
五、如何让治疗更轻松?
选对医生:综合医院口腔科或连锁诊所的专科医生更靠谱,别图便宜去小诊所。
提前沟通:跟医生说“怕疼”,可要求多打麻药或使用不痛局麻技术。
备好止痛药:术后遵医嘱吃布洛芬,别硬扛。
术后护理:别用治疗牙啃排骨,24小时内别刷牙太猛,避免刺激创口。
然后划重点:根管治疗三次是“标配”,但疼痛值呈断崖式下降。头一次是“暴风骤雨”,第二次是“绵绵细雨”,第三次是“雨过天晴”。与其纠结疼痛,不如早点治疗——毕竟,拖到牙齿保不住,才是真的“痛彻心扉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