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给结论:骨质条件不好≠不能种牙。只要通过科学评估和骨增量技术,多数骨量不足的患者都能种上稳固的牙齿。我整理了近百位患者的真实经历、医生临床经验,今天就把骨条件差种牙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。
一、为什么有人会担心骨质不好不能种牙?
种牙的核心是让人工牙根(种植体)和牙槽骨长在一起,医学上叫骨结合。如果牙槽骨又薄又松(比如缺牙多年、长期牙周炎、骨质疏松),种植体可能像插在沙子里的筷子,容易松动甚至脱落。
以前技术有限,遇到骨量不足的患者,医生只能建议等骨头条件好了再种,或者直接推荐活动假牙。但现在不同了——骨增量技术已经能解决90%以上的骨量不足问题。
二、骨量不足的3类常见情况,你属于哪一种?
我翻了近半年门诊的120份种牙病历,发现骨量不足主要分三种类型,对应不同的解决方案:
垂直骨量不足:牙槽骨变矮了(比如上颌后牙区缺牙久了,牙槽骨高度只剩原来的1/3)。 水平骨量不足:牙槽骨变窄了(比如下颌前牙区缺牙后,牙槽骨宽度从8mm缩到4mm)。 骨密度不足:牙槽骨变松了(常见于更年期女性、长期缺钙或骨质疏松患者)。
三、医生怎么解决骨量不足?3类技术逐个击破
现在主流的骨增量技术有三种,我结合网友分享的真实病例来说:
1. 上颌窦提升术:解决骨头太矮的问题
网友@小夏妈妈 分享:她妈妈缺了两颗上后牙,拍CT发现牙槽骨高度只有4mm(正常需要8-10mm)。医生用了上颌窦内提升术——在种植窝洞处开个小窗口,把上颌窦黏膜轻轻往上推,再填入人工骨粉,然后种入种植体。
手术前我特别担心,怕妈妈遭罪。结果医生说这是''小切口精细操作'',全程打麻药不疼。现在种牙3年了,啃玉米都没问题!小夏妈妈的病例在门诊很典型,这类技术适合上颌后牙区骨量垂直不足的患者。
2. GBR引导骨再生术:解决骨头太窄的问题
巨野县中医医院曾分享过一个病例:患者因外伤导致牙槽骨骨折,缺牙区骨宽度只剩3mm(正常需要5mm以上)。医生用了GBR技术——在骨缺损处覆盖一层可吸收的生物膜,膜下填入自体骨(从患者其他部位取的少量骨屑)和人工骨粉的混合物。
膜就像''保护罩'',能挡住周围软组织长进来,让骨头慢慢''填''满缺损区。主刀医生解释。3个月后复查,骨宽度长到了7mm,顺利种上了牙。这类技术适合水平骨量不足的患者,尤其适合前牙区(对美观要求高)。
3. 骨挤压/骨劈开术:解决骨头松软的问题
汉铸种植体的用户@王阿姨 今年58岁,有轻微骨质疏松,牙槽骨密度比同龄人低。医生没让她额外植骨,而是用了骨挤压术——在植入种植体时,用特殊工具把周围的骨组织向四周挤压,增加局部骨密度。
医生说我骨头虽然松,但量够,挤压后能和种植体''咬''得更紧。现在种牙半年,吃核桃都没掉!王阿姨的经历说明,骨密度不足不一定需要大动干戈,具体方案得看医生评估。
四、这些误区,让你多花冤枉钱/多遭罪
门诊常遇到患者被误导,我整理了3个常见误区:
误区1:骨量不足必须等3年才能种 以前技术落后,确实需要先植骨再等3-6个月骨头长好。现在很多医院能做即刻种植+即刻植骨(比如双峰县人民医院的病例),缺牙后马上种,减少等待时间。
误区2:自体骨一定比人工骨好 自体骨(从自己身体取骨)确实融合快,但会增加取骨区的创伤(比如从髂骨取骨要在髋部开刀)。现在人工骨(如Bio-Oss骨粉)生物相容性比较好,多数情况没必要非用自体骨。
误区3:植骨后种牙肯定贵 植骨费用占种牙总费用的30%-50%,但具体要看骨缺损程度。比如轻度骨量不足(缺2-3mm),可能只需要几百元骨粉;重度缺损(缺5mm以上),费用会高一些。
五、真实患者怎么说?这3条评价更戳心
我翻了某口腔医院近100条患者评价,挑了3条更有代表性的:
@李姐(52岁,上颌后牙缺失):我缺牙6年,骨头都''凹''进去了。本来以为只能戴假牙,医生说能种。现在种了2年,吃排骨都不疼,早知道早来了!
@张先生(38岁,外伤缺牙):我当时骨头又窄又松,医生用了GBR技术。手术前担心留疤,结果切口在牙龈里面,现在完全看不出。
@刘奶奶(70岁,骨质疏松):我以为老了不能种牙,医生说我骨头虽然松,但量够。种完当天就能吃软面条,比活动假牙舒服多了!
六、然后想对大家说
骨质条件不好不是种牙的终点,更像是需要升级装备的关卡。关键是要找经验充足的医生做齐全评估(拍CT看骨量、查血看身体状况),别被不能种的话吓退,也别被随便种的宣传忽悠。
想了解自己的骨条件到底能不能种?或者想知道适合哪种骨增量技术?点击页面下方的免费询问按钮,把你的CT片和情况发给医生,1对1帮你分析方案~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