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西安的普通上班族小夏,今年28岁。以前拍照永远抿着嘴笑,同事说我像“礼貌但疏离的假笑女孩”——其实是因为我的上牙明显前凸,侧面看像“小龅牙”,这个问题从高中就跟着我,直到去年才狠下心矫正。
一、被牙齿“封印”的十年,我终于决定改变
记得大学面试时,HR盯着我笑说:“你性格挺活泼的,但笑起来怎么这么拘谨?”当时我脸刷地红了,支支吾吾说“习惯了”。后来刷小红书看到很多正畸前后对比,心动过,但总觉得“矫正要戴钢牙太丑”“年纪大了结果不好”。直到去年和闺蜜去拍艺术照,修图师问:“你侧面要不要调一下?现在有点凸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:我已经为这口牙自卑十年了,凭什么还要继续?
决定矫正后,我开始疯狂做功课。先问了身边整过牙的朋友,有人推荐私立连锁,有人说医院更稳。闺蜜小芸半年前在某连锁机构戴了隐形牙套,结果复诊时总碰不上同一个医生,有次调整力度太猛,疼得她三天吃不下饭。另一个同事在省口腔排队三个月才挂上医师号,面诊十分钟就被打发去拍片子,全程像流水线作业。
二、头一次走进程玲口腔:细节让我放下戒备
偶然刷到网友分享,说“西安程玲口腔的正畸医生特别有耐心”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约了周末的面诊。推开门诊大门,前台小姐姐笑着递来温热的柠檬茶,候诊区摆着绿植和儿童游乐区,不像其他医院冷冰冰的。
给我面诊的是张敏医生,三十多岁,说话温温柔柔。她没急着推销,先让我放松:“你先说说对牙齿比较不满意的地方?”我掏出口袋里攒了三年的照片——高中毕业照、大学毕业照,每张都抿着嘴。张医生看完轻轻说:“其实你的牙齿排列不算特别乱,但上颌骨有点前凸,加上牙齿轻微拥挤,侧面看起来会更明显。”
接着她带我去拍了CBCT,电脑上三维模型转起来时,我头一次看清自己的牙槽骨和牙根。“你看,这里(指着屏幕)是智齿的位置,它在顶前面的牙齿,所以门牙越来越凸。”张医生边说边用笔在模型上画标记,“我的方案是先拔两颗智齿,再通过隐形矫正内收前牙,同时调整咬合。整个周期大概16-18个月,你觉得怎么样?”
比较让我安心的是,她拿出一沓实例对比图(都是网友分享的真实患者),指着其中一个说:“这个姑娘和你情况很像,矫正一年半,侧面弧度明显变柔和了。”不像有的医生只会说“肯定能变漂亮”,她连“可能出现的酸痛期”“复诊频率”都讲得清清楚楚。
三、矫正前的“小插曲”:拔智齿让我重新认识医生
确定方案后,头一步是拔智齿。我从小怕打针,躺在牙椅上时手紧紧攥着椅子扶手。张医生看出我紧张,调慢了灯光:“咱们先涂一点表面麻醉膏,就像涂唇膏一样,一点都不疼。”她的助手小姐姐握着我的手,轻声说:“夏姐,你要是害怕就捏我手,我们数到三就开始。”
打麻药时确实只有轻微的胀感,拔牙过程更顺利——张医生的动作特别轻,钳子碰到牙齿时我甚至没反应过来,只听见“咔嗒”一声,智齿就被取出来了。术后她特意交代:“24小时别刷牙,冰敷脸,要是疼得严峻就吃颗布洛芬,我把电话留给你,有问题随时找我。”
回家后我发消息问:“张医生,我现在有点渗血正常吗?”她秒回:“正常的,咬棉球半小时,别吐口水。要是血量变多,拍张照片发给我。”那天晚上十点多,我突然牙疼得睡不着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发了消息,没想到她居然回:“别急,你可能是吞口水太多刺激了伤口,我让护士给你发个冷敷教程,敷15分钟歇5分钟,应该能缓解。”
四、戴牙套的16个月:从“吃流食”到“啃玉米”的蜕变
终于到了戴隐形牙套的日子。张医生拿着牙套说:“这个是根据你每一步牙齿移动定制的,前三天可能会有点紧,说话可能大舌头,都是正常的。”我对着镜子戴上去,头一反应是“居然不丑!”,透明的几乎看不出来。
前三天真的难——咬不动硬东西,只能喝小米粥。有天中午点了份凉皮,夹起一根面往嘴里送,结果牙套卡得死死的,面断成两截掉在碗里。我气呼呼发消息给张医生:“戴这个怎么吃饭啊?”她发来个哭笑表情:“慢慢来,我刚开始戴也这样,你可以先摘了牙套吃,吃完刷牙再戴。记住,每天要戴够22小时哦。”
复诊时,张医生用小工具调整牙套,边调边说:“你上牙已经内收1mm了,不错。”我凑过去看电脑上的对比图,真的!原来突出来的门牙好像“缩”回去一点。后来每两个月复诊一次,她会根据牙齿移动情况换牙套,有次我抱怨“比较近牙套松了”,她检查后说:“说明牙齿在乖乖移动呢,下周给你换下一付。”
比较惊喜的是六个月时,同事突然说:“小夏,你比较近是不是瘦了?脸看起来更立体了!”我对着镜子侧过脸——天,原来凸出来的下巴轮廓居然变清晰了!那天我发了人生头一条露齿笑的朋友圈,配文:“原来牙齿变漂亮,真的会让人想多笑。”
五、对比朋友的经历,我更庆幸选了程玲
上个月小芸来我家吃饭,看到我摘牙套后开心的样子,叹了口气:“我真该听你劝选程玲的。”她在连锁机构矫正一年,医生换了三个,有次调整力度太大,牙齿疼得她吃了一周止疼药。“上次复诊,新医生居然说‘之前的方案有问题,得重新调’,我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摘牙套。”
另一个朋友在医院矫正,每次复诊都要早起排队,挂医师号要抢,普通号医生又不熟悉她的情况。“有次我牙疼得严峻,打电话问护士,人家说‘医师号排到下个月了,你要不先来挂个普通号’,我当时差点哭出来。”
反观我在程玲的体验——每次复诊都找张医生,她电脑里存着我每阶段的牙齿模型,连“第3付牙套时左门牙移动慢”这种细节都记得。有次我出差错过复诊,她主动打电话说:“别急,把你现在的牙套拍个视频发我,我看看需不需要提前换下一付。”
六、摘牙套那天:我终于敢说“看,这是我的笑容”
上周三是我矫正的第500天,张医生笑着说:“来,试试能不能咬断这根棉签。”我轻轻一咬,棉签“咔嚓”断成两截——以前我的后牙根本咬不紧,吃苹果都得用门牙啃。她调出比较初的CT和现在的对比,指着说:“上颌骨内收了3mm,咬合平面调整得很理想,以后不用担心牙齿磨耗了。”
摘牙套时,助手小姐姐递给我一面小镜子。我盯着镜子里的自己——侧面不再是“小龅牙”,下巴线条柔和了,笑起来时牙齿整整齐齐露出来,连嘴角的弧度都变好看了。张医生摸了摸我的牙套说:“以后要戴保持器,前半年晚上戴,之后慢慢减少,记得每年来复查一次。”
回家路上,我特意去拍了张证件照。摄影师说:“你笑起来真好看,以前拍证件照总让客人‘别太用力’,你这是‘多笑点’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矫正的不仅是牙齿,更是被自卑困住的自己。
七、写在然后:关于矫正,我想和你说的真心话
如果你也在纠结矫正,我想告诉你:
年龄不是问题:我27岁开始矫正,张医生说“只要牙周健康,多大都能做”; 选医生比选医院更重要:技术好、有耐心的医生,会根据你的需求调整方案,而不是“流水线操作”; 隐形矫正真的没那么麻烦:虽然每天要戴够22小时,但摘戴方便,吃饭社交几乎不受影响; 别害怕复诊:每次复诊都是牙齿变漂亮的“里程碑”,张医生每次都会夸我“牙齿移动得真乖”,特别有动力。
想知道我的矫正医生是谁?想了解程玲口腔的具体地址和面诊流程?点击评论区置顶链接,就能获取更多真实网友分享和预约方式~ 愿我们都能笑着迎接更自信的自己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