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30岁的西安姑娘小夏,一个被牙齿敏感困扰了整整十年的“老病号”。冷热水不敢碰,冰奶茶只能看别人喝,连啃苹果都得挑软的——这种日子,我受够了。近段日子终于狠下心要解决,前前后后跑了曲江5家牙科,然后在齿萌口腔找到了“救星”。今天把这段经历原原本本写下来,希望能给和我一样纠结的朋友一点参考。
一、选牙科像“拆盲盒”?我列了张“避坑清单”
更开始我完全是无头苍蝇。刷小红书看到“网红牙科”就记下来,朋友推荐的也加进备选,前前后后筛了7家,然后实地跑了5家。
头一家在芙蓉新天地,装修很“高端”,但医生看了两分钟就说“做根管吧”,问具体方案支支吾吾;第二家在创意谷,价格标得特别低,结果检查时突然说“你这情况得加钱做XX项目”,套路太明显;第三家更离谱,候诊区全是“出色医师”的大照片,结果给我看牙的是个实习生……
直到第5站到了曲江池东路的齿萌口腔,门口挂着“西安市定点单位”的牌子,进门就能闻到淡淡的消毒水味——不是刺鼻的那种,是让人安心的干净。前台小姑娘笑着递温水,登记时还问“您是头一次来吗?需要我带您熟悉下环境吗?”,和前几家的“推销式热情”完全不一样。
二、从“紧张到手抖”到“全程松了口气”:术前检查比想象中细
我挂的是朋友强推的王雅楠医生的号。她诊室墙上挂着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的证书,桌上摆着患者送的“妙手仁心”锦旗——后来才知道,那是位70岁的奶奶送的,说王医生给她种牙时“比亲闺女还耐心”。
“先别紧张,咱们慢慢来。”王医生说话声音轻轻的,先让我填了张“牙齿敏感日记”,问清楚“喝冰的是刺痛还是钝痛?”“刷牙时哪个位置更酸?”这些细节。接着带我去拍CBCT,机器转的时候她站在旁边,握着我冰凉的手说:“别怕,就像拍个3D照片,很快的。”
片子出来后,她把电脑转过来:“你看,这里牙釉质磨损比较严峻,牙龈还有点萎缩,所以冷热刺激直接传到牙神经了。”又点开一个3D模型,用激光笔比划:“咱们可以先做牙齿***治疗,配合树脂填充磨损面,比直接做根管更保留牙体。”
我犹豫:“之前有医生说要戴牙冠,您这方案会不会太保守?”她笑了:“治疗就像盖房子,能补墙就别拆房。牙冠虽然一劳永逸,但要磨掉健康牙体,咱们先试试更温和的办法,不行再调整,您看行吗?”
三、“打麻药真的不疼!”:原来治牙可以这么“人性化”
约好治疗那天,我早到了20分钟,坐在候诊区翻杂志——都是《我国口腔医学》之类的特色刊物,不是那种硬塞的广告单。护士小姐姐端来温热的大麦茶:“您先喝两口,等会治疗时嘴巴不会太干。”
进诊室时,王医生正在调试器械,金属托盘里的工具都用蓝色消毒袋封着,拆封时“咔”的一声,她说:“这是一次性封装的,您放心,肯定一人一用。”
开始治疗前,她拿了个小镜子:“我先给您标一下要处理的位置,您看看和您平时敏感的地方是不是一致?”我凑过去,镜子里能看到下排门牙内侧有片白花花的磨损面——和我喝凉水时刺痛的位置一模一样。
打麻药是更让我害怕的环节。王医生拿了个“小棉签”在牙龈上抹了抹:“先涂层表面麻醉,就像擦药膏一样。”等了30秒,又说:“现在要打麻药了,可能有点胀,但不会疼——如果疼您就捏我胳膊。”针刚扎进去,我下意识缩了下,她立刻停手:“是不是我推药太快了?咱们慢慢来。”就这么一点点推进,真的只有胀,没有疼。
接下来是精细操作环节。王医生用小钻头磨除磨损的牙釉质时,我能听到“滋滋”的声音,但完全没感觉——麻药结果太到位了。她每做一步都会说:“现在在清理腐质,马上就好。”“接下来填树脂了,可能有点凉。” 中间我咽了下口水,她立刻停下:“是不是嘴巴干?我给您润润。” 用棉球轻轻擦了擦嘴角,像照顾小孩一样。
整个治疗做了45分钟,比我想象中久,但一点没觉得煎熬。结束时,王医生拿镜子给我看:“您看,填充的树脂和牙齿颜色是不是差不多?咬合试试,有没有高的地方?”我咬了咬棉签,摇摇头,她又调整了两下:“再试试?”直到我点头说“正好”,才笑着说:“搞定!”
四、“术后第二天就能喝奶茶!”:疗养时间短到超乎预期
当天晚上,我收到王医生的微信:“今晚别用患侧吃饭,刷牙时避开治疗区,要是有轻微胀痛是正常的,含口凉水能缓解。” 我照做了,睡觉前确实有点胀,但用冰袋敷了10分钟就好了。
第二天早上刷牙,我特意用了冰水泡的牙刷——以前碰到冰的能疼出眼泪,这次居然只觉得“凉丝丝的”!中午没忍住点了杯冰奶茶,小口抿了一口,心脏都揪起来了——结果……真的没疼!我激动得差点在办公室叫出声。
一周后复查,王医生用探针轻轻敲了敲填充面:“固位非常好,牙龈也没红肿。” 又教我用“巴氏刷牙法”,送了支***感牙膏:“平时用软毛牙刷,吃完酸性食物别立刻刷牙,等半小时再刷。” 临出门时,她突然说:“对了,您上次说有颗智齿偶尔发炎,下次可以来拍个片,咱们提前评估下要不要拔,省得以后麻烦。”
五、“不是‘治疗机器’,是能说真心话的‘牙朋友’”:我为什么推荐王医生
现在回想,我选齿萌口腔更不后悔的,就是遇到了王医生。她不像有些医生把患者当“病例”,更像个会“换位思考”的朋友——
她会蹲下来和我平视说话,而不是坐在转椅上居高临下; 她会把特色术语翻译成“大白话”,比如不说“牙本质小管暴露”,而是“牙釉质磨薄了,神经像没穿衣服的小孩,怕凉怕热”; 她会主动说“这个项目不是必须的,您可以考虑”,而不是拼命推销; 她甚至记得我头一次就诊时说“更近加班多,没时间频繁复诊”,所以把治疗时间都约在周末。
我有个同事去年在另一家牙科补牙,结果填充物太高,磨了三次才合适,每次去都被护士催“快点,后面还有人”。而我在齿萌,王医生宁可加号,也不肯赶进度——有次她本来5点下班,给我调咬合调了20分钟,走的时候说:“您这口牙要陪您几十年,多花点时间值得。”
六、写在然后:治牙不是“花钱买罪受”,是“投资健康”
从头一次踏进齿萌到现在,已经过去三个月了。现在我能痛痛快快喝冰可乐,啃硬苹果时不用挑软的,笑的时候也敢把牙齿露出来——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小事,现在成了更普通的幸福。
如果你也和我一样,被牙齿问题困扰却不敢迈出头一步,真的可以去齿萌试试。不用带太多“攻略”,把担心和顾虑都说出来,医生会帮你找到更适合的方案。毕竟,牙齿是自己的,治牙这件事,“安心”比“便宜”重要一万倍。
想了解更多治牙细节?点击页面下方“在线了解”按钮,就能直接和齿萌的医生聊聊你的情况~ 毕竟别人的经历再真实,也不如自己问清楚更踏实呀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