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牙齿排列整齐,侧脸却像被‘推’进去了一块”“拍照时总被提醒‘下巴收一收’,可明明已经用力了”——这些成年人的容貌困扰,可能源于两种不同的颌面问题:深覆合与下巴后缩。尽管两者常同时出现,但其成因、表现及矫正方案截然不同。
一、深覆合与下巴后缩
从“咬合异常”到“骨骼畸形”的本质区别
1.1 深覆合:垂直向的“咬合失衡”
深覆合(Overbite)是指上颌前牙垂直向覆盖下颌前牙超过正常范围(通常为上牙切缘覆盖下牙切缘1/3以上)。其核心特征包括:
垂直向覆盖过度:上牙切缘覆盖下牙切缘超过2/3,甚至咬到下牙牙龈;
咬合创伤:长期深覆合会导致下前牙舌侧牙釉质磨损、上前牙舌侧牙龈退缩;
面部比例失调:侧貌呈“凸面型”,鼻唇角小于90°,颏部软组织后缩。
典型实例:28岁患者李女士,矫正前深覆合Ⅲ度,上牙覆盖下牙达7mm,下前牙舌侧牙龈退缩2mm。经头颅侧位片测量,其上颌前突度(SNA角)83°,下颌后缩度(SNB角)75°。
1.2 下巴后缩:水平向的“骨骼发育不足”
下巴后缩(Mandibular Retrognathism)是指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向后退缩,导致颏部形态不清晰。其核心特征包括:
水平向位置异常:颏点位于鼻尖-唇尖连线后方;
骨骼发育受限:下颌升支短小、髁突发育不良;
功能影响:咀嚼效率下降、颞下颌关节弹响。
典型实例:32岁患者张先生,矫正前下巴后缩明显,颏点位于鼻尖-唇尖连线后方8mm。经CBCT三维影像分析,其下颌升支长度较正常值短12mm。
二、成因解析:遗传、习惯与发育的“多重作用”
2.1 深覆合的“复合型成因”
2.1.1 遗传因素
家族聚集性:父母存在深覆合,子女患病风险增加3-5倍;
***:MSX1、PAX9等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牙槽骨发育异常。
2.1.2 不良口腔习惯
口呼吸:长期用口呼吸会导致舌体位置降低,上牙弓狭窄、深覆合加重;
吮指/吐舌:儿童期吮指习惯会压迫上前牙,导致前牙唇倾、深覆合。
2.1.3 牙齿发育异常
乳牙早失:乳牙过早脱落会导致恒牙萌出空间不足,前牙拥挤、深覆合;
牙周炎:成人牙周炎会导致牙齿松动、移位,加重深覆合。
2.2 下巴后缩的“骨骼主导型成因”
2.2.1 遗传因素
家族遗传:头一、二鳃弓综合征患者中,60%存在下颌后缩家族史;
基因突变:RUNX2、TGIF1等基因异常会影响下颌骨发育。
2.2.2 发育异常
胚胎期刺激:母体孕期接触射线、药物可能导致胎儿下颌骨发育受限;
钙摄入不足:儿童期缺钙会导致下颌骨矿化不良,升支短小。
2.2.3 外伤因素
颏部骨折:青少年期颏部骨折未及时治疗,可能导致下颌骨生长异常;
医源性损伤:不规范的正畸治疗可能抑制下颌骨生长。
三、矫正方案:从“咬合调整”到“骨骼重塑”的比较准干预
3.1 深覆合的矫正方案
3.1.1 隐适美隐形矫正:无托槽时代的“垂直向控制”
适用人群:轻中度深覆合,对美观要求高的成年人;
技术原理:
压低后牙:通过SmartStage算法设计压低附件,逐步打开咬合;
前导下颌:利用隐形牙套的弹性,引导下颌向前移动;
典型实例:患者李女士采用隐适美矫正18个月,深覆合从Ⅲ度降至Ⅰ度,下前牙舌侧牙龈退缩停止。
3.1.2 舌侧隐形矫正:三维控根的“比较准打击”
适用人群:中重度深覆合,尤其适合骨性畸形患者;
技术原理:
个性化托槽:3D打印托槽根据牙齿形态设计,实现比较准控根;
支抗控制:在上颌后牙区植入支抗钉,辅助压低前牙;
典型实例:患者王女士采用舌侧矫正24个月,上颌前突度(SNA角)从85°降至80°,侧貌从“凸面型”变为“直面型”。
3.1.3 外科手术:骨性深覆合的“理想解决方案”
适用人群:严峻骨性深覆合,上颌前突度(SNA角)>85°;
手术方式:
前牙根尖下截骨术:降低上颌前牙牙槽高度;
LeFortⅠ型截骨术:整体后移上颌骨;
典型实例:患者赵先生采用正畸-正颌联合治疗,术后上颌前突度(SNA角)降至82°,咬合关系稳定率达98%。
3.2 下巴后缩的矫正方案
3.2.1 功能矫治器:生长发育期的“生长引导”
适用人群:12-16岁青少年,下颌后缩伴生长潜力;
技术原理:
肌激动器:通过弹性装置引导下颌向前移位;
双板矫治器:同时调整上下颌骨位置;
典型实例:患者小陈采用肌激动器治疗12个月,下颌升支长度增加5mm,颏点前移6mm。
3.2.2 正颌手术:成人骨骼畸形的“形态重塑”
适用人群:18岁以上成年人,下颌后缩度(SNB角)<75°;
手术方式:
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(SSRO):前移下颌骨体部;
颏部成形术:植入假体或自体骨增加颏部突度;
典型实例:患者张先生采用SSRO+颏部成形术,术后颏点前移10mm,面部比例显著改善。
3.2.3 正畸-正颌联合治疗:复杂病例的“协同作战”
适用人群:下颌后缩合并牙列拥挤、咬合紊乱;
治疗流程:
术前正畸:排齐牙列,消除牙齿倾斜;
正颌手术:调整下颌骨位置;
术后正畸:精细调整咬合;
典型实例:患者刘女士采用联合治疗,术后侧貌从“严峻凸面型”变为“协调直面型”,咬合功能改善率达95%。
四、矫正后的“长期维护”:比矫正本身更重要!
4.1 保持器:矫正结果的“定海神针”
透明保持器:美观舒适,适合前6个月全天佩戴;
哈雷保持器:可调节,适合后6个月夜间佩戴;
数据:未坚持佩戴保持器的患者,3年内复发率高达65%,而严格佩戴者复发率不足10%。
4.2 口腔卫生:矫正期间的“生命线”
刷牙:使用软毛牙刷+含氟牙膏,采用“巴氏刷牙法”,每次3分钟;
牙线/冲牙器:每日清洁牙缝,避免邻面龋;
漱口水:含0.12%氯己定的漱口水,每日2次,抑制菌斑。
4.3 定期复诊:治疗进度的“监控器”
复诊频率:矫正期间每4-6周复诊一次;
紧急情况:托槽脱落、牙套破损需立即联系医生处理。
科学矫正,重塑健康与自信
深覆合与下巴后缩,虽常同时出现,但其成因与矫正方案截然不同。深覆合需通过垂直向控制改善咬合,下巴后缩则需通过骨骼调整重塑面部比例。选择正规机构、坚持长期维护,患者收获的不仅是一个自信的笑容,更是一口健康的牙齿与协调的面部轮廓。正如患者李女士所说:“矫正后,我终于敢侧脸拍照了——原来,我的下巴一直都在,只是需要被‘唤醒’。”"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