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管治疗与拔牙怎么选?从治疗次数、后续维护、咀嚼感受3方面 PK 根管治疗与拔牙怎么选?

口腔整形2025-10-17 14:12

"医生,我这颗牙到底是保还是拔?"上周三,北京朝阳区某口腔诊所候诊区,32岁的程序员小王攥着病历本,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——他左边后槽牙已经疼了三天三夜,此刻连咬口包子都像在嚼玻璃渣。这样的场景,每天都在国境内数万家口腔机构重复上演。当牙齿遭遇"生死抉择",究竟该咬着牙坚持治疗,还是干脆"一拔了之"?

拔牙卡通示意图

一、治疗次数:马拉松VS短跑赛

"您这颗牙得做三次根管治疗,每次间隔一周。"当小王听到医生这句话时,差点从治疗椅上弹起来。根管治疗就像拆解俄罗斯套娃:头一次开髓引流,第二次清理根管,第三次填充封闭,遇到复杂根管还得加场"攻坚战"。哈尔滨医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病例显示,2024年接诊的127例弯曲根管患者中,63%需要4次以上治疗,更复杂的一例前磨牙根管弯曲度达90度,医生用了显微镜+超声器械才完成清理。

反观拔牙手术,堪称口腔界的"闪电战"。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主管医师李明指出:"普通松动牙3分钟就能拔除,复杂阻生齿更多20分钟。"但别急着欢呼,拔牙后的修复工程才是重头戏。35岁的上海白领张女士拔掉智齿后,为种牙跑了8趟医院,从植骨到戴冠花了整整9个月,这还不算期间反复调整咬合的麻烦。

"根管治疗是持久战,拔牙是闪电战,但修复才是真正的马拉松。"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医师王芳的比喻一针见血。数据显示,完成根管治疗后直接戴冠的患者,两年内复诊率比拔牙后种牙的患者低41%。

根管治疗过程展示

二、后续维护:瓷娃娃VS铁金刚

"现在这颗牙就像玻璃做的。"完成根管治疗三个月后,广州的中学老师陈女士这样形容自己的右下6号牙。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失去神经血管供应,脆性增加37%,就像被抽走钢筋的混凝土建筑。2025年发布的《牙体修复指南》明确建议:根管治疗后必须做全冠保护,否则三年内折裂风险高达68%。

拔牙后的维护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。成都某综合医院跟踪的200例拔牙患者显示,未及时修复缺牙的患者,两年内邻牙倾斜率达52%,对颌牙伸长率39%。更扎心的是,牙槽骨吸收就像融化的冰淇淋——拔牙后前三个月每月吸收0.5mm,半年后速度虽减但不可逆。65岁的杭州李大爷对此深有体会:"当年舍不得种牙,现在牙槽骨萎缩得连活动假牙都戴不稳。"

"根管治疗后的牙是瓷娃娃,得精心呵护;拔牙后的空位是定时炸弹,拖久了全口遭殃。"西安交大口腔医院修复科主管刘伟的比喻让人警醒。网友"牙套小妹"在社交平台分享:"根管治疗后严格用软毛牙刷,每年洗牙两次,五年了那颗牙还好好的;反观我妈拔牙后拖着不修复,现在整口牙都东倒西歪。"

拔牙改善展示图照片

三、咀嚼感受:失而复得VS破镜难圆

"就像咬在棉花上!"28岁的深圳程序员小林这样描述根管治疗初期的感受。治疗后的牙齿虽然保住了外形,但神经死亡导致触觉迟钝,咬合力量下降40%。不过这种"虚弱"是暂时的——北京口腔医院的研究显示,完成全冠修复后,83%的患者在三个月内修养85%以上的咀嚼功能。

拔牙后的空洞感则像缺了角的拼图。42岁的南京出租车司机老周拔掉左下磨牙后,不得不改变三十年的咀嚼习惯:"现在吃饭都得用右边嚼,去年体检发现右边关节都磨坏了。"更尴尬的是社交场合,重庆的销售主管吴女士拔牙后一直未修复,有次宴请客户时假牙突然脱落,场面一度十分尴尬。

"根管治疗是让病牙重生,拔牙是拆东墙补西墙。"我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医生的总结一语中的。数据显示,保留自然牙的患者十年生存率比种植牙高23%,尤其是在前牙区,天然牙的色泽和形态始终是人工修复难以企及的。

根管治疗卡通示意图

理想抉择:没有更优解,只有适合

当38岁的天津厨师老赵拿着CT片在诊室徘徊时,主治医师给出了明确建议:"您这颗牙虽然根尖有阴影,但牙周条件不错,做根管治疗成功概率有78%。"而25岁的北京实习生小刘,因智齿严峻顶坏邻牙,选择了小创口拔牙+即刻种植。

"就像选鞋子,42码的脚非要挤进40码的鞋,或者把38码的鞋硬改成42码,都不如量身定制。"名誉会长张志愿院士的比喻生动贴切。2025年新临床指南指出:当牙髓病变局限、牙根无严峻吸收时,优先选择根管治疗;若存在严峻根折、牙周袋深度超过6mm,拔牙才是理性选择。

此刻,坐在诊室的小王终于做出了决定——他选择接受显微根管治疗,并在治疗完成后立即进行全瓷冠修复。"听说治疗过程有点折腾,但比起拔牙后种牙的麻烦,这点苦算不了什么。"他摸着已经消肿的脸颊,眼里闪着希望的光。

拔牙手术细节图

互动时刻:您是否也经历过"保牙还是拔牙"的纠结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,或者抛出您的疑问——下期我们将邀请综合医院口腔医生,为您量身定制"护牙方案"!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