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活六十古来稀,可我这牙口咋就跟不上趟呢?”去年体检时,医生指着我的牙片直摇头:“您这牙槽骨薄得像张纸,种牙得先植骨,不然风险太大。”这话听得我后脊梁直冒冷汗——植骨?那不得在嘴里动刀子?疼不疼先不说,光是想想改善期要喝一个月的稀粥,我这老胃袋先举了白旗。
一、牙槽骨薄=种牙没戏?我偏不信这个邪!
回家后,我翻出抽屉里藏了十年的假牙,咬了口苹果,假牙“哐当”一声掉进碗里。老伴在旁边打趣:“您这假牙比我家钥匙还滑溜!”我摸着空荡荡的牙床,心里直犯堵:难道真要顶着这副“漏风嘴”过完后半生?
转机出现在老战友的聚会上。老李头啃着酱骨头,满嘴油光地冲我笑:“老张,我这牙去年种的,现在啃甘蔗都不带怵的!”我凑近一瞧,嘿,这牙缝里连菜叶子都不卡,比真牙还齐整。“您不是也牙槽骨薄吗?”我追着问。老李头一拍大腿:“多亏3D导板技术!不用植骨,直接定位,连麻药都没多打!”
二、3D导板是啥?能让我少遭罪?
回家后,我立马查资料。原来这3D导板就像给口腔装了“GPS导航”,医生通过CT扫描,把牙槽骨的三维数据输进电脑,提前设计好种植路径。手术时,导板往嘴里一卡,钻头就像长了眼睛似的,精细避开神经和血管,连牙槽骨薄的地方都能“见缝插针”。
“这技术靠谱吗?”我攥着手机问女儿。女儿翻出几篇医学论文:“爸,您看,现在大医院都用这个,成功几率比传统方法高多了,关键是不用额外动刀植骨!”我摸着下巴琢磨:要是真能少遭一回罪,这牙种得值!
三、手术当天:比拔牙还轻松?
手术那天,我躺在牙椅上,心脏“砰砰”直跳。医生拿着个透明塑料板往我嘴里一比划:“张大爷,这是您的3D导板,等会儿就靠它‘指路’了。”我盯着那小玩意儿,心里直犯嘀咕:这么薄一片,能顶啥用?
可没想到,打麻药时医生手稳得很,针头扎进去几乎没感觉。接着,钻头“滋滋”响了几声,医生说了句“种好了”,我低头一看,种植体已经稳稳当当嵌在牙槽骨里。全程不到半小时,连血都没流多少!
“这就完了?”我摸着嘴角问。医生笑着摘下手套:“您这牙槽骨条件虽然薄,但3D导板把误差控制在了0.1毫米内,根本不用植骨。”我回家对着镜子照了半天,新种的牙根在牙龈下若隐若现,跟真牙似的。
四、改善期:啃苹果?没问题!
术后第三天,我试着咬了口软面包。嘿,没疼!第七天,老伴炖了排骨汤,我偷偷夹了块小排——居然能嚼动!“爸,您这改善速度赶上小伙子了!”女儿举着手机录像,我咧嘴一笑,新种的牙在镜头里闪着光。
现在,我逢人就说:“种牙别怕牙槽骨薄,3D导板技术能救命!”上周去菜市场,卖苹果的大姐冲我喊:“张大爷,您这牙口比我还好!”我咬了口脆生生的苹果,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——这滋味,比年轻时还甜!
五、过来人的忠告:种牙别走弯路!
回头想想,我这趟种牙路能这么顺,全靠三点:一是别被“牙槽骨薄必须植骨”吓住,现在技术较高着呢;二是选对医生比选贵医院重要,我找的这位主管,光3D导板病例就做了上百例;三是别拖,我邻居老王拖了五年,结果牙槽骨萎缩得更严峻,现在想种都难。
“牙好,胃口就好,吃嘛嘛香!”这句老话,我如今才算真懂。60岁怎么了?只要肯尝试,照样能有一口好牙,啃遍天下美食!
现在,我每次照镜子都要多看两眼那颗新牙——它不只是一颗牙,更是我跟岁月较劲的勋章。人生后半场,咱可不能输给一口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