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植得口腔刘明舟院长种植牙实例:
一、十年缺牙困境:从 “不敢嚼” 到 “牙槽骨萎缩”
58 岁的张阿姨是刘明舟院长接诊过的典型实例 —— 上排右侧 3 颗磨牙缺了整整 10 年。“一开始没当回事,想着少几颗牙照样吃饭,结果慢慢发现不对劲。” 张阿姨回忆时提到,缺牙后她总用左侧咀嚼,时间久了脸颊明显不对称,而且硬点的苹果、排骨根本不敢碰,连煮软的豆子都得慢慢抿。
更棘手的是,长期缺牙让她的牙槽骨出现了明显萎缩。刘明舟院长通过口腔 CT 检查发现,张阿姨缺牙区域的牙槽骨高度比正常情况少了近 4 毫米,宽度也不足,“就像种树的土不够厚了,普通种植体很难稳当扎根”。此前张阿姨也去过两家诊所,都因 “骨量不足” 建议做植骨手术,不仅要多花 1 万多,还得等 3 个月修养期,这让她打了退堂鼓。
二、1 小时 “重生” 的关键:智能化导板 + 即刻种植技术
面对张阿姨的顾虑,刘明舟院长给出了 “智能化导板引导下即刻种植” 的方案,整个手术从开始到结束仅用了 1 小时。
手术前,院长团队用口内扫描仪对张阿姨的口腔进行 3 分钟扫描,电脑上立刻生成了 1:1 的口腔三维模型。“传统种植靠医生经验估测位置,而智能化导板能更准一些到 0.1 毫米。” 刘明舟院长解释道,他们根据模型模拟了种植体的角度、深度,再用 3D 打印机制作出专属导板 —— 就像给种植手术装了 “导航仪”。
手术中,导板牢牢贴合在张阿姨的牙床上,院长只需沿着导板预设的通道植入种植体,避开了神经和血管密集区域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由于种植体位置更准一些,不需要额外植骨,植入后立刻在种植体上安装了临时牙冠。“全程没觉得疼,就打麻药时像被蚂蚁叮了一下,睁开眼镜子里一看,缺的牙居然‘长’回去了!” 张阿姨术后当天就试着喝了温粥,第二天居然能咬动软面包。
三、术后 3 个月随访:咬合力度修养 80%,骨结合超预期
术后 3 个月的随访中,张阿姨的修养情况超出了预期。口腔 CT 显示,种植体与牙槽骨的骨结合率达到了 95% 以上,远超 80% 的临床合格标准。“现在啃苹果不用躲着了,上周带孙子去吃排骨,我也能正常嚼了!” 她笑着展示咬合动作,院长用咬合力测试仪检测发现,种植体的咬合力度已修养到健康牙齿的 80%。
刘明舟院长提到,像张阿姨这样的病例并非个例,他每年接诊的缺牙患者中,有近 60% 存在牙槽骨萎缩问题,通过智能化即刻种植技术,90% 以上都能避免植骨。“关键是要根据患者的骨量、口腔条件‘量体裁衣’,而不是生搬硬套技术。” 他强调,手术快不代表粗糙,1 小时的背后是术前 3 天的方案打磨、团队协作演练,这才是让 “十年缺牙” 快速重生的底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