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lay植骨与GBR植骨是两种常见的牙槽嵴骨增量技术,它们在原理、操作方式、适应证及结果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。这两种技术各有特点,适用于不同的临床情况,了解它们的差异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合适的选择。
原理与操作方式
Onlay植骨采用自体骨块嵌贴于受区骨面的方式实现骨增量。这种方法需要开辟第二术区取骨,常见的取骨部位包括颏部和髂骨等。取出的骨块需要经过修整以匹配受区形状,通常需要使用钛钉或钛板进行固定。术后还需覆盖骨粉和胶原膜以减少骨吸收。这种方法的操作相对复杂,对技术要求较高。
GBR植骨则是用自体骨或人工骨填充骨缺损,再以屏障膜维持空间。屏障膜可以是可降解膜或钛网,其主要作用是阻挡软组织细胞侵入,引导骨细胞优先生长。GBR植骨操作相对简单,不需要额外取骨,直接在缺损区植骨并覆盖膜即可完成。这种方法的技术门槛较低,更容易掌握。
适应证
Onlay植骨适用于中重度骨缺损的情况,特别是垂直骨增量需求较大时,如4.75mm以上的骨缺损。它也适用于腭侧骨缺损或GBR难以操作的情况。选择Onlay植骨的患者需要满足一定条件,如无吸烟、吸毒史,血糖控制良好等。这类患者通常骨缺损较为重的,需要较大量的骨增量。
GBR植骨适用于水平或垂直骨缺损,特别适合小到中度缺损,如垂直增量3-5mm的情况。它可以与种植体植入同期或多期进行,对缺损范围和位置的要求相对较低。GBR植骨的适用范围较广,技术门槛较低,因此在临床中应用更为普遍。
优缺点
Onlay植骨的主要优点在于骨生成能力强,由于使用的是自体骨,含有生长因子且无免疫排斥反应,能显著增加骨量。然而,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缺点,手术创伤较大,需要取骨可能导致供区并发症,如疼痛和神经损伤等。此外,骨吸收率较高,尤其是髂骨移植后,需要长期随访观察。
GBR植骨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,创伤小,可以同时修复水平和垂直缺损,稳定性较高。但这种方法对缺损范围有一定限制,大范围缺损时需要联合使用自体骨或钛网。此外,GBR植骨可能因膜移位或缝合张力导致骨吸收,需要注意操作细节。
长期结果与并发症
Onlay植骨的长期骨吸收率较高,如髂骨移植后2年吸收率约24%,需要特别注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风险。不过,对于腭侧缺损的修复结果较好,在特定情况下仍是不错的选择。
GBR植骨在中短期内的骨吸收较少,长期结果相对稳定。但对于大范围缺损,需要注意膜的固定和空间维持,避免骨粉塌陷影响比较终结果。GBR植骨的整体稳定性较好,是许多临床情况下的可靠选择。
Onlay植骨和GBR植骨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。Onlay植骨适合重度骨缺损或GBR难以实施的情况,但需要考虑供区创伤和骨吸收风险。GBR植骨技术成熟,适用范围广,是多数水平或小范围垂直缺损的合适选择。在实际临床中,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包括骨缺损类型、全身状况以及医生经验等因素,综合判断选择比较合适的技术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