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内种植体和骨膜下种植体有啥不同?哪种更适合你?看完就懂!

口腔整形2025-08-06 10:00

种植牙和真牙牙根对比示意图

一、植入位置与结构差异:

骨内种植体是直接植入颌骨内的“人工牙根”,通过手术将钛合金或陶瓷材质的种植体旋入牙槽骨,与骨组织形成紧密结合。其形态多样,有圆柱形、螺旋形等,适合单颗、多颗或全口牙缺失。

骨膜下种植体则位于骨膜下方,不直接接触骨组织。它像“金属支架”一样骑跨在牙槽嵴表面,通过特殊设计固定在骨膜与骨面之间,适合牙槽骨高度不足但宽度尚可的患者。

二、稳定性与适用场景:

骨内种植体的稳定性依赖骨整合,植入后需3-6个月与骨组织融合,形成类似天然牙根的支撑力,能承受较大咀嚼力,适合长期使用。若牙槽骨条件良好,它是优选方案。

骨膜下种植体的稳定性依赖软组织附着和支架设计,虽长期稳定性略逊,但手术创伤小,无需大量骨增量,适合以下情况:

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:例如上颌窦位置低导致骨量有限;

全口无牙且骨吸收吓人:为活动义齿提供固定支撑;

无法耐受骨内手术者:如患有重度骨质疏松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。

全口种植

三、手术难度与疗养周期:

骨内种植体手术需严格评估骨密度、骨高度,可能需配合骨增量(如植骨粉),术后修复期约3-6个月。若患者骨量充足,手术流程相对标准化。

骨膜下种植体手术步骤更简单:取模定制金属支架→切开牙龈植入支架→缝合固定。修养周期约1-2个月,适合追求快速修复的患者。

四、如何选择?关键看这3点

骨量条件:若牙槽骨高度、宽度充足,优先选骨内种植体;若骨高度不足但宽度尚可,可考虑骨膜下种植体。

修复需求:长期使用选骨内;临时修复或过渡期选骨膜下。

身体状况:能耐受骨内手术者选骨内;无法耐受者选骨膜下。

上颌窦位置示意图

提示:种植牙前务必进行CT检查,由医生评估骨条件后制定方案。术后需定期复查,避免咬硬物,以延长种植体使用寿命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