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种植牙后悔率高达60%?”近期,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。多位患者自述下门牙种植后出现种植体松动、牙龈反复发炎、咬合不适等问题,甚至有人因神经损伤导致下唇麻木,不得不取出种植体。对此,口腔修复科医师指出,种植牙并非“无所不能修复术”,尤其下门牙区域因解剖结构特殊,对医生技术和患者条件要求极高,以下4类人群强行种植风险远超传统假牙。
一、牙槽骨“地基”薄弱者:强行种植易松动脱落
下门牙区牙槽骨呈“窄而薄”的解剖特点,骨量不足是种植失败的首要原因。黄辉指出:“若牙槽骨高度<8mm、宽度<5mm,或存在骨质疏松,种植体就像‘钉在豆腐上的钉子’,难以长期稳定。”
真实实例:52岁的张女士因下门牙缺失选择种植,术前检查发现牙槽骨吸收严峻,但医生未建议骨增量手术。术后3年,种植体周围出现骨吸收,松动脱落,花费2万元的种植牙仅“存活”3年。
替代方案:活动义齿或固定义齿(烤瓷桥)可通过基托或邻牙分担咬合力,对骨量要求低,且费用仅为种植牙的1/3。
二、慢性病未控制者:手术风险翻倍
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,种植牙术后感染率是健康人群的2-3倍。北京某综合医院数据显示,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高达34%,远超健康人群的8%。
风险解析:
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抑制伤口愈合,增加感染风险;
高血压患者术中易出血,影响种植体初期稳定性;
长期服用抗凝药(如阿司匹林)的患者,术后出血概率增加50%。
医师建议:慢性病患者需先通过药物控制病情,待血糖、血压稳定6个月以上,并经内科医生评估后,再考虑种植。
三、牙周病未治疗好者:种植体成“细菌培养皿”
牙周病是种植牙的“头号杀手”。未治疗的牙周炎患者,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高达47%,而健康人群仅为6%。
病理机制:牙周病会导致牙龈萎缩、牙槽骨吸收,种植体暴露后易滋生细菌,形成“种植体周围袋”,引发种植体松动。
治疗流程:牙周病患者需新型行龈上洁治、龈下刮治等基础治疗,必要时行牙周手术,待牙周袋深度<4mm、出血指数<2级后,方可种植。
四、对美观要求过高者:种植牙≠“天然牙复刻”
尽管种植牙可改善90%的咀嚼功能,但其美观性仍存在局限。下门牙因位于唇侧,对颜色、形态、透光性要求极高,而种植牙冠的材质(如全瓷、烤瓷)难以完全匹配天然牙的荧光效应和层次感。
患者反馈:28岁的李女士种植下门牙后,因牙冠颜色偏白、形态呆板,被同事调侃“假牙感明显”,选择重新制作个性化牙冠,额外花费8000元。
传统假牙优势:活动义齿可通过调整基托颜色和形态实现自然过渡;固定义齿(如全瓷桥)可与邻牙协同设计,达到“以假乱真”的结果。
理性选择:种植牙的“红线”与“绿区”
适合种植人群:
单颗牙缺失且邻牙健康;
牙槽骨条件良好(高度>10mm、宽度>6mm);
无全身系统性疾病;
对美观和功能要求高,且能接受长期维护。
必须警惕的“后悔陷阱”:
轻信低价广告:部分机构以“3980元种植牙”为噱头,实则使用劣质种植体,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3倍;
忽略术后维护:种植牙需每年复查,定期洁治,否则5年存活率下降40%;
盲目追求“即刻种植”:下门牙区因解剖复杂,即刻种植***是延期种植的2倍。
医师呼吁:种植牙是“高技术含量+高风险”的医疗行为,患者需在术前通过CBCT、牙周探诊等齐全评估,选择经验充足的医生,并签订书面治疗计划,避免“后悔式种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