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谁能想到,一顿火锅让我深度下决心种牙。"坐在麦芽口腔候诊区的刘女士笑着摸了摸自己新补上的牙齿。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来院复查,但每次提起当初的经历,仍然忍不住感慨万千。
一、被缺牙拖垮的生活
去年冬天,刘女士右下方的磨牙因为重度龋坏不得不拔除。起初她认为"少颗后牙不影响美观",但现实很快给了她教训:嚼肉时总感觉使不上劲,吃饭像完成任务;更尴尬的是聚餐时菜叶卡在缺牙处的窘态,让她开始刻意避开社交场合。
转折发生在今年三月的同学聚会。当她在火锅里夹起毛肚时,牙齿突然打滑,滚烫的牛油溅到邻座同事的白衬衫上。看着对方强忍不悦的表情,刘女士攥着筷子愣在原地,整晚再没敢夹一筷子菜。
二、寻医问诊的曲折路
经历那次尴尬后,刘女士开始认真研究种牙。她发现市面上价格差异巨大:某机构广告写着"3980元打包",到店却被告知要加收骨粉费;另一家拍完CT说牙槽骨吸收重度,建议先做植骨手术。
直到同事推荐了麦芽口腔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她先在网上查了资料——卫健委可查的正规资质、种植专科医生的履历公示,这些信息让她稍感安心。不过真正打动她的,是询问时医生的一句话:"我们要先看您适不适合种牙,而不是先推销方案。"
三、诊疗过程的真实体验
初次面诊的场景让刘女士印象深刻。种植科李医师拿着CT片详细讲解:"您的牙槽骨高度确实不太理想,但不需要植骨。我们采用短植体倾斜植入技术,既能避开骨量不足区域,又能确保稳固性。"配合三维数字模型演示,原本复杂的医学原理变得清晰易懂。
手术当天,护士准备的冰敷袋和止痛药让她意外。更没想到的是整个操作过程仅40分钟,比预想中快得多。"医生每一步都会提前说明,听到器械钻动的声音时,我手心都是汗。但除了打麻药时的轻微刺痛,全程确实没什么痛感。"刘女士回忆道。
四、三个月后的焕然新生
从临时牙冠到实际修复,刘女士每月按时复查。让她感动的是每次复查时医生都会检查咬合情况,反复调试牙冠高度。"有次我觉得咬东西稍微有点高,李医师二话不说重新取模制作,完全没提加收费用的事。"
现在的刘女士成了朋友圈的美食博主,上周刚晒出啃螃蟹的照片。问及种植体验,她掰着手指总结:"过程比拔牙轻松、价格完全透明、医生愿意花时间沟通。"当被问到是否会推荐时,她指着诊室墙上的病例展示栏笑道:"你看这些前后对比图,哪个不是更好的广告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