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记详细
“早知道矫正结果这么好,我初中就该把牙套安排上!”这是我摘下舌侧矫治器后,逢人就念叨的后悔话。25岁那年,我揣着攒了两年的工资,在北京口腔医院挂了张栋梁医生的号,开启了这场“美貌逆袭”之旅。现在回头看,这5.5万花得比买十个名牌包还值!
一、被“突嘴”困住的青春:拍照必嘟嘴,大笑要捂嘴
我从小就是“突嘴星人”。初中时,同桌男生指着我的侧脸笑:“你长得好像动画片里的土拨鼠!”那句话像根刺扎进心里。后来我养成了两个习惯:拍照永远嘟嘴,大笑时手比脑子快,先捂住嘴。我妈总说:“别整牙,老了牙齿会掉光。”我竟傻乎乎信了,直到工作后被同事偷拍了一张大笑的丑照——照片里我咧着嘴,牙龈全露,下巴后缩得像没发育好。那天我躲在厕所哭了半小时,终于下定决心:必须矫正!
二、为什么选张栋梁医生?舌侧矫正的“黑科技”太戳我
面诊前我做了三个月功课,发现舌侧矫正简直是“社恐福音”——托槽粘在牙齿内侧,正面完全隐形。而张栋梁医生的履历直接让我“跪服”:他是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主管,德国DAAD奖学金获得者,手里握着9项正畸专有,还是《口腔正畸舌侧矫治技术》的作者。更关键的是,他擅长用舌侧技术解决复杂病例,比如我这种需要内收前牙+调整咬合的“双颌前突”。
面诊时,张医生拿着我的3D口扫模型讲解:“你的下颌骨发育不足,上颌前突,舌侧矫治的力学控制更精密,能避免唇侧托槽可能导致的医源性深覆合。”他边说边用镊子比划托槽位置,“误差必须控制在0.1毫米内,否则咬合会乱。”这番话让我深入安心——正规度拉满的医生,才敢把“毫米级”挂在嘴边。
三、矫正期:前两周像“大舌头”,但结果肉眼可见
粘托槽那天,张医生团队花了2小时“微雕”我的口腔。舌侧托槽比唇侧小一圈,但边缘更锋利,前两周我舌头被磨出溃疡,说话像含了颗核桃。幸好护士教我用正畸蜡裹住托槽,这才熬过适应期。
复诊时,张医生会用转矩钳精细调整弓丝。第3个月,我发现深覆合改善了,下排牙终于能露出来;第6个月,后牙拥挤缓解,咬合时牙齿能严丝合缝;第12个月,侧脸从“凸嘴土拨鼠”变成“直面型女神”,鼻唇角从90°变成105°,下巴像打了玻尿酸一样自然。每次复诊,张医生都会指着X光片解释:“你看,舌侧托槽的力学支抗更强,前牙内收时磨牙几乎没移动,这就是精密控制的优势。”
四、摘牙套那天:同事以为我去整容了
2025年8月,我迎来了“拆盲盒”时刻。张医生用钳子轻轻撬下托槽,牙齿内侧的金属痕迹消失得干干净净。我盯着镜子里的自己:牙列整齐如珍珠,微笑时牙龈高度一致,侧脸轮廓流畅得像被PS过。同事小王尖叫:“你偷偷去整容了?现在这美貌能直接出道!”
现在的我,终于能自信地大笑,拍照时再也不用P图修下巴。更意外的是,矫正还改善了我的呼吸习惯——以前我习惯用嘴呼吸,现在鼻腔通气顺畅,连鼻炎都好了。
五、给想矫正的姐妹的真心建议
别被年龄劝退:张医生说他做过较大龄的舌侧患者是58岁,只要牙周健康,矫正永远不晚。
选医生比选技术更重要:舌侧矫正对医生要求极高,国境内能熟练开展的不足千人。查医生病例数时,我特意选了张医生这种有千例以上经验的“老司机”。
做好心理建设:前两周适应期会磨舌头,但正畸蜡能救命;每餐后必须刷牙,否则托槽缝隙容易藏食物残渣。
现在回头看,我然后悔的不是花5.5万,而是没在20岁那年就行动。如果你也被牙齿问题困扰,别犹豫——找对医生,勇敢戴上牙套,时间会给你较甜的回报。毕竟,谁能拒绝一个“笑起来会发光”的自己呢?
编辑:小喵
用户评论